微信之父张小龙:带着情怀做产品的孤独艺术家

2016-11-17 曹雷 曹雷 文章来源: 南财专访 阅读量(
了解张小龙的人都知道,微信启动画面当中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;他希望通过微信传递这样的意义:人很孤独,需要沟通。

  “咔咔咔”……听见这个声音,就知道有人在使用微信。

  张小龙,微信创始人,被誉为“微信之父”、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。

  作为微信的缔造者,互联网界神一般的存在,张小龙受到许多人的喜爱,但为人所不知的是,他在大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,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,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新与升级。

  孤独的艺术家

  “互联网大潮涌动下的悲剧人物”,这是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的一篇题目为《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》的文章中对张小龙的描述。

  在同学的眼中,张小龙不善言辞、聪明、会玩、懒散却成绩好,他也承认自己是个懒散的人,只喜欢天马行空的生活,不愿待在一个大公司中,为一个软件数以千万行计的程序写其中的若干行。

  于是,张小龙白天上班,晚上写程序。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孤独地雕琢着自己的作品。

  1997年1月,经过几个月的奋战,张小龙完成了自己的作品——Foxmail邮箱软件。毫无财富企图的他免费将软件推向市场,获得巨大成功。

  但是,拥有几百万用户的Foxmail不能给张小龙赚到一毛钱,因为它完全免费,而且张小龙因为沉迷于Foxmail把工作辞了。

  这才有了《人民日报》的那一篇文章。

  1998年的秋天,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,给他的印象是一名落魄的技术人员,外在开朗,内心保守。

  周鸿祎说,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,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,说要加广告,要盈利。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?只要有用户,有情怀就好了。

  然而,有情怀并没有什么用。一年之后,张小龙将Foxmail卖给了博大。消息宣布的那天,他写下了一封充满伤感情绪的信,在信中将Foxmail比喻为他精心雕塑的艺术品:

  “从灵魂到外表,我能数得出它(Foxmail)的每一个细节……在我的心中,它是有灵魂的,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,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。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。”

  艺术家张小龙一直是孤独的创作者,过去他走得很顺,直到这条宽阔的赛道中出现了障碍物——商业和盈利,以至于在被博大收购后的五年时间里,他销声匿迹了。

  奇迹的创造者

  2005年,上市后的腾讯并购了博大,张小龙为作品“陪嫁”,踏入了腾讯。

  这,是作为奇迹创造者的开始。

  当时,腾讯正面临MSN(微软旗下一款即时通讯软件)的威胁,而邮箱是腾讯一直以来的软肋。在邮箱领域,张小龙是大师级人物,马化腾对其给予厚望。

  尽管接手之初并不顺利,但作为艺术家的他没有放弃。他说,“我们要做一个最好的邮箱,七星级的邮箱。”

  他将快速、简洁确定为产品核心,带领团队将QQ邮箱的内核全部推倒重写,并要求所有人踏踏实实研究用户需求。

  2008年,QQ邮箱重获新生,荣膺腾讯公司七星级产品。

  然而,真正创造奇迹,是他和马化腾两个小时就商定了微信的开发。

  “这TM是个奇迹!”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这样评价微信的成功。

  作为微信13名创始团队成员之一,他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,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。

  但是张小龙对于产品的偏执超乎想象,他希望微信不再只是一个工具,而是一整个社会和一整个世界,一个可以满足用户社交、自我实现、情感、所有需求的地方。

  2011年,微信上线,在8个月的时间里横扫市场,比它炫的没它简单,比它简单的没它快;而网络上对于微信的启动画面更是讨论甚多。

  “每次看到知乎上人在讨论为什么启动画面是一个人顶个球,我就很乐。”他曾在饭否日记上写到。

  其实,了解他的人都知道,启动画面当中的那个人就是他自己;他希望通过微信传递的意义就是:人很孤独,需要沟通。

  如今的微信,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。产品的更新迭代,用户的体验上升,他把一款互联网产品打造得老少皆宜。

  可张小龙,他虽然创造了奇迹,但还是那个孤独的艺术家。


本文作者曹雷,南财专访专栏编辑;转载请注明作者和“来源:南财专访”;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南方财富网立场。

标签: 张小龙   微信之父   腾讯   艺术家  
收藏
打赏
人打赏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热门文章
专访小程序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