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鹤年:“香格里拉之父”是怎样炼成的

2017-3-14 杨洁凤 杨洁凤 文章来源: 南财专访 阅读量(
2016年郭鹤年再次蝉联马来西亚首富证明了,投资的成功取决于眼界和决断,不仅想得快,做的也快

  一个月前,《南洋商报》发布了“2016年马来西亚十大富豪榜榜单”,香格里拉酒店创始人郭鹤年再次蝉联马来西亚首富。

 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他就一直高居各大富豪榜前列,但与李嘉诚等耳熟能详的企业家相比,郭鹤年异常低调,他的事迹和声誉并非家喻户晓。

  70年基业的兴旺,旗下控制了马来西亚80%的原糖市场、全球20%的糖市场,手握亚洲最大酒店集团——香格里拉集团。郭鹤年因此享有“亚洲糖王”和“酒店大王”之称。

  那么,这位低调的首富是怎样炼成的?

  25岁成家族“掌门人”

  郭鹤年从小长在华商家庭,父亲郭钦鉴早在1909年就下南洋,在马来西亚创办了以经营大米、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公司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

  从小的耳濡目染,使郭鹤年少年就表现出经商才华。1947年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后不久,他便在新加坡成立力克务公司,经营商务、船务经纪、杂货等。

  1948年郭钦鉴去世,郭鹤年返回马来西亚,正式接管家族企业,成为“掌门人”。彼时才25岁。

  郭鹤年的力克务公司拥有“金龙鱼”等知名品牌,回到马来西亚后他并未停滞新加坡的事业,并在1965年将力克务易名为郭兄弟(新加坡)有限公司。

  郭鹤年不喜欢做短期生意,对时势和趋势始终保持敏感和警觉,注重经营创新和情报收集。一旦发现机会,他强调速战速决。“一旦看清楚,马要跑得快。你能看到的,别人也能看得到,要抢在他前面。”

  也正是这点,让郭鹤年成为了“亚洲糖王”和“香格里拉之父”。

  “亚洲糖王”

  1954年,郭鹤年在英伦学习考察期间,对期货产生了兴趣,并学会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:糖荒时期,糖价会上涨。

  回到马来西亚后,他敏锐察觉到食糖市场越发飘红。当时马来西亚没有一家制糖厂,糖业市场一片空白。郭鹤年认为机不可失,经过考察,他决定全资投入制糖业,创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制糖厂“马来亚糖厂”。

  与此同时,他看准时机,迅速在马来西亚全境建立起销售网,进行“一体化经营”。但,郭鹤年并不满足于国内,具备超前视野的他锁定了国际糖业市场。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——中国。

  中国外贸部将白糖不断输入马来西亚,试图打破郭鹤年的寡头格局。郭鹤年则从印度大量进口白糖应对,最终保住了糖业霸主地位。

  有趣的是,中国外贸部虽败但从此对他刮目相看,此后与他合伙经营食糖生意,并委任他作为中国相机、颜料及冰箱在马来西亚的总代理。

  上世纪70年代初,郭鹤年迎来糖事业鼎盛,新加坡和马来西亚80%的糖业市场都把控在他手中,甚至占到国际市场年食糖贸易总量的10%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亚洲糖王”。

  “香格里拉之父”

  郭鹤年的糖生意常年兴旺稳定,以致被评价为“永远不会破产的巨人”。即使如此,郭鹤年也并未停止脚步,他深谙“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的道理。因此,他决定多元化扩展事业,触及各个领域。

  七十年代初,亚洲经济飞速发展,郭鹤年再次注意到国家间来往频繁,认为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机遇。而酒店作为旅游业的重要工具,极具发展潜能。

  1971年,他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合资建成了新加坡第一家豪华大酒店——香格里拉大酒店,希望能给游客营造最舒适、理想的居住体验。

  香格里拉一战成名后,郭鹤年决定趁热打铁,又在泰国、香港、斐济、韩城、菲律宾及中国大陆建成近30家酒店。

  如今香格里拉酒店已经是亚洲酒店的标杆。香格里拉集团也成为亚洲最大酒店集团。

  郭鹤年曾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因素:得到相当的教育,能读、能听、能算;能交朋友,能区分好的朋友和不好的朋友;私生活有规律,精力充沛,早睡早起,每天要比竞争者多干几个小时,而且想得快,做得快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郭鹤年当年投资建酒店,是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下完成的。遇事果断,顺势而为,更能迎难而上。把握机遇靠的就是投资者的眼界和决断。


本文作者杨洁凤,南财专访专栏编辑;转载请注明作者和“来源:南财专访”;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南方财富网立场。

标签: 郭鹤年   香格里拉   马来西亚   酒店  
收藏
打赏
人打赏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热门文章
专访小程序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