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:互联网浪潮中的慢跑者,却获得了最大胜利

2017-12-18 清如 清如 文章来源: 南财专访 阅读量(
一个互联网“叛逆者”的胜利。

在信奉“唯快不破”的互联网领域,张涛所创立的大众点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,它不追赶热点,只沿着自己的方向慢跑,却在漫长的岁月里筑起了自己的竞争壁垒,且历久弥坚。 

一、创办美团 

创业想法往往源于灵光一现,张涛创办大众点评,也是源于一个偶然的灵感。 

2003年,张涛从一家美国IT咨询公司辞职后,回到上海。热爱美食的他开始在上海四处寻觅美食,但他发现吃来吃去总是那么几家饭店。 

他不禁想起在美国市场翻阅的一本小册子,上面不仅有很多餐馆的信息,还有评级。 

于是,他灵机一动,如果将餐馆的评价信息都集合在一起,一定是一件很有机会的事。 

当时的互联网浪潮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很多创业者,张涛也不例外。有了想法之后,他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的点评把饭馆信息搬到互联网上。 

张涛凭借直觉认为“做点评一定要选择那种竞争激烈、信息丰富、用户需要经常做出选择的领域。”这一直觉令大众点评网能够活下来。“如果,我们当时选择做房地产的点评,或者按摩院的点评,那么可能早就死掉了。” 

很快,大众点评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,声名鹊起。随后,张涛顺势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、深圳、杭州、南京等城市。到了2004年底,大众点评就覆盖了20多个主要城市。 

从成立到现在,大众点评这十多年里都只做与吃喝玩乐相关的业务。 

二、十年只做吃喝玩乐 

在业内人士看来,大众点评是一家“慢公司”,互联网各种新概念一波又一波的兴起,但始终没有影响它前进的步伐。 

2003年到2008年,博客、视频都火过,但张涛认为这些与大众点评无关。在他看来,“互联网没有绝对真理,看重什么应该由模式来决定。本地的东西就是快不了。” 

在团购野蛮生长的2010年前后,大众点评开始切入团购业务,但张涛玩了慢打法,只开通了20多个他们认为“消费量级足够大”的城市,依然取得了不俗的销售额。“拼商户资源,这就是我们的主场了,我可以很从容地去打。”张涛说。 

2013年,O2O概念火热时,大众点评虽然推出了闪惠等O2O产品,但仍然聚焦在吃喝玩乐这一领域。 

他说,“大众点评做了十多年,我们的愿景一直没有变。我们希望能够连接消费者和线下的商户,借此能够深刻改变整个线下服务业。” 

张涛的观点里始终离不开一个“慢”字,事实上,正是这种慢下来所沉淀的力量,让大众点评挺过了团购网站泡沫破灭后的艰难,在瞬息万变、新概念层出不穷的互联网领域始终屹立不倒。 

而大众点评这种慢步调,也和张涛低调、沉稳的办事风格有关。 

三、互联网领域的慢跑者 

在大众印象里,张涛十分务实、低调。他的作息非常有规律,天天早上9点~10点钟到公司,一向作业到黑夜7点~8点。往常也很少参与外界的活动。 

他说,“做成一件工作需要耐性。”大众点评在发展过程中做了很多创新和突破。这些看上去很小的立异,也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作业。但恰是一个个这些细小的立异堆集,才会有大的质的腾跃。 

尽管一直有“起了早床,赶了晚集”的风评,但张涛却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坚定的方向。他认为,在过去的10多年,“唯快不破,快鱼吃慢鱼”成为互联网的制胜法则。但是,在移动互联网上,“这种耐心开始变得关键”。 

无论是工作,还是生活,张涛都是一个有耐性的人。在大众点评起步之初,他曾手把手地将已过花甲之年的父亲教成了网站排名前10的点评达人。 

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后,张涛辞去了CEO一职,但迄今为止,张涛还会挑选周末时间,带着太太一起去影院观赏最新上映的电影、尝鲜新开的特色馆子,当然,围绕这场“二人世界”时间的核心工具,仍然是大众点评的App。


本文作者清如,南财专访专栏编辑;转载请注明作者和“来源:南财专访”;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南方财富网立场。

标签: 大众点评   互联网  
收藏
打赏
人打赏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热门文章
专访小程序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