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多少人能够不追风口、仅凭热爱就去创业?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理想、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远?掌阅科技创始人成湘均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。
一、创办掌阅
在朋友眼里,成湘均是个出了名的“书虫”。
出生于湖南的成湘均从小就喜欢读书,小学六年将《三国演义》足足看了五遍。上了大学之后,他对阅读的兴趣有增无减,几乎天天泡图书馆。
有一年春节回家,成湘均因为挤火车导致胳膊意外受伤,但他依然想要看书,就让妈妈帮忙用手机拍下来看。也就在那一瞬间,成湘均闪过一个念头,“要是什么书都能这样看就好了!”
有了这个想法,成湘均迫不及待地找到了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。
2008年春天,成湘均等四人第一次在北京后海相聚,他们觉得手机移动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,但是对于是否要做阅读软件他们有些迟疑。因为在当时,相比于音乐、视频、游戏等资本簇拥的风口行业,阅读显然是一个最冷门的行业。
就在大家犹豫不决时,成湘均拍板说,阅读本身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,而且具备商业模式,就做阅读。
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。2008年12月,掌阅书城正式上线,口号是“掌上阅读,随时随地阅读。”很快,掌阅受到了一些80后网虫的追捧,上线一个月就有了1000多注册用户。
随后,成湘均又瞄准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时机,开发出可以加入图片、音乐、视频的电子书引擎,不断创新平台功能,到了2009年底,用户数量飙升至1000万。
不过,问题也接踵而来。
二、首创阅读付费模式
随着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,免费阅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。一方面,成湘均要源源花钱买电子版权,另一方面,掌阅是免费阅读“纯粹赔本赚吆喝。”
成湘均不禁想,“能不能让掌阅用户付费阅读?”彼时国内互联网市场免费模式盛行,从来没有网络阅读平台对用户收费。
“到底要1000万的免费用户还是100万的付费用户?”成湘均徘徊了半年,到了2009年底,账面只剩下1万多块了,他当机立断,决心背水一战,“付费吧,反正都是死”。
但是这条转型之路一开始并不平坦。收费第一天,日活用户就从200万跌到20万,整整流失了90%。正当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时,收到了一名用户充值20元的邮件订单,这一举动给了成湘均莫大的信心。
与此同时,勤于专研的成湘均陆续推出夜间模式、护眼模式两项新功能,不断优化用户体验,一大波老客户开始回流。
时间抚平了掌阅的“断腕之痛”,到了2012年,掌阅的用户付费模式逐渐步入正轨,每天付费用户就有600多万。
之后,随着渠道占领、内容创新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,掌阅成功进入高速发展期。现在的掌阅估值超过10亿美元,累计用户5亿人以上,其中7000万人为月活跃用户,成为用户量最大的阅读客户端。
而对于成湘均来说,能够将自己的喜好当成事业来经营,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。
三、把喜好当事业经营
很多创业者喜欢追热点,但风口过后,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寥寥无几。反而是那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面精耕细作的人走得更深远。
在成湘均看来,“创业者选择去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基于两点,一种是自己特别喜欢的。还有一种就是自己对一个行业有足够的积累,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,才可能游刃有余地在这个行业中拓展出自己的空间。”
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之后,还要专注地投入,在这个领域做深做透。成湘均说,只有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,互联网创业亦如此。如果只是三分钟热情,或者在众多的行业“风口”中面对高回报率的诱惑不能坚持初心,那可能什么也做不成。
成湘均的外号是“骡子成”,这是因为别人觉得他是典型的骡子性格,一是慢,一是倔强。但成湘均并不认为这是贬义,反而觉得很亲切。
他认为如果创业者能多一点耐心,在坚持的事情上能多一点倔强,在重要的环节能深入突破,走得更慢一些,恰恰会建立起创业的优势。
“创业不是一场比赛,也不是一次就定输赢,所以慢下来,把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想清楚,搞对了路就不怕远。”
成湘均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本文作者清如,南财专访专栏编辑;转载请注明作者和“来源:南财专访”;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南方财富网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