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fo戴威:为热爱坚持到底,舍命狂奔

2017-12-27 清如 清如 文章来源: 南财专访 阅读量(
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失败。

因为热爱骑行而决心创业,即便多次失败也决不轻言放弃,如今26岁的他身价已经高达35亿。在他看来:“创业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很长的赛道,在这个赛道上舍命狂奔。” 

一、因为热爱骑行而创业 

从学生时代开始,戴威就爱上了骑行,他加入北大的第一个社团就是北京大学自行车协会。 

2013年,戴威去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支教时,由于东峡镇离县城较远,每个周末他都骑山地车往返县城与小镇。 

一辆山地车,不仅解决了他的出行问题,也陪伴他看遍了青海的壮丽河山,他被骑行的魅力所折服。 

“我觉得骑行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。” 

热爱骑行的他开始酝酿一份“自行车的事业”,希望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骑行的快乐。很快,ofo诞生了。 

但是并不是拥有满腔热忱就能轻易“通关”,事实上,戴威遭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败。 

整整一年零7个月,戴威和他的同伴们“非常迷茫”,他们做过山地车网络出租,两个月只有一笔订单;做过高端自行车的金融分期,一共卖出5辆车;做过二手自行车交易平台;与骑行相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……“每一个方向都是信心满满地推出来,但没什么响应。” 

2014年年底,ofo将方向转向骑行旅游,“烧钱”拉用户,“但资本一眼就看明白了,现实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给浇灭了”。 

2015年4月底,ofo账面上只剩400元钱,公司已经濒临绝境。 

此时的戴威不是没想过放弃,“但我们觉得,还是要坚持自己热爱的东西。” 

决心坚持到底的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,他发现,“这些方向都不是刚需,只是一个want(想要),而不是一个need(需要)。”而代步出行才是自行车用户的刚需。 

于是,戴威和团队成员开始设想要做“共享单车”,ofo的转折点终于出现了。 

二、在“共享单车”的路上舍命狂奔 

戴威决定先从自己熟悉的北大校园开始施行“共享单车”计划。 

自行车被装上了密码锁,用户只需扫码解锁就能用车,随取随用,随时随地。同时,用户也可以共享自己的单车,获得终身免费使用权。 

2015年9月,ofo共享单车上线第一天,平台上就接到200多单。10月底,北大的单校日均订单超过4000笔。 

“投放车辆+订单快速增长”,这个模式被不停复制,ofo陆续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。但是随着业务的拓展,平台的日订单数量却几乎没有增加,这让戴威再次陷入困境。 

他和团队成员研究发现,原因是大量自行车“有去无回”。深思熟虑之后,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颇有“壮士断腕”意味的决定:封校,ofo自行车只能在校园内使用。 

“你服务不了每一个用户,满足不了每一个人的需求。对ofo来讲,就是先让大部分人有车用。”

虽然有一小部分的用户会抱怨,但在封校之后,ofo的日订单数从2万单“跳升”到8万单,并且很快突破了10万单。 

随后,戴威又当机立断,进入更加疯狂的市场扩张:2016年11月,ofo宣布正式开启城市服务;12月,ofo进军海外,在美国旧金山、英国伦敦、新加坡开始运营。 

或许是借着“共享经济”的东风,或许是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洞察,走过长时间弯路的ofo终于在“共享单车模式”上迎来大爆发。 

如今,ofo拥有单车220万辆,覆盖全国43个城市,估值超过百亿。 

而在这个过程中,戴威始终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情,不断试错,不断创新,最终获得了成功。 


本文作者清如,南财专访专栏编辑;转载请注明作者和“来源:南财专访”;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南方财富网立场。

标签: ofo共享单车   戴威  
收藏
打赏
人打赏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热门文章
专访小程序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