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说,“美的能够从一个23人的街道小厂发展到如今的规模,正是不断机制创新的结果。企业机制的弱化、退化,比一亿元投资(失败)更致命。”
一、集资5000元开始创业
1968年,何享健带领23位居民,集资5000元创办了“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”,即美的集团的前身。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刚开始生产药用玻璃瓶和塑料盖,后来又转产发电机的小配件等。何享健背着这些小玩意走南闯北找市场,培养了异常灵敏的市场嗅觉。
改革开放之后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,家电需求很旺盛,何享健当机立断,决定做风扇。经过努力,何享健很快研制出了“明珠”牌风扇,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,这也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决心。
当时,香港新出了一种塑料转页扇,即“鸿运扇”,这种风扇风力柔和,而且有跌倒安全装置,适合睡眠时连续吹风使用。何享健很兴奋,想要生产鸿运扇,但是攻克技术难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这势必会对现有的生产造成冲击。
何享健面临一个关键选择:维持现状还是砸钱搞研发?深思熟虑之后,他还是选择研发鸿运扇。但这个决定很快就让台扇的生产受到影响,资金难以周转,甚至一度要向内部员工集资120万元度过难关。
很多员工都不理解:做台扇做得好好的,为什么要做这种转页扇?但何享健顶住压力,他的话掷地有声:“在美的,唯一的不变就是变。”
凭借创新变革的理念、刻苦钻研的精神,何享健成功研制出了鸿运扇,之后又大刀阔斧的进军空调领域,顺利带领美的走向第一个高峰。
1988年,美的电器公司实现产值1.24亿,成为顺德县十家超亿元企业之一。
1992年,美的集团成立,并进行了内部股份制改革,次年就登陆深交所,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。
但是美的集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1993年上市以后,美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二、靠事业部制力挽狂澜
1996年,美的空调从行业前三下滑到第七位,到了1997年进一步下滑,营销收入从25亿跌到20亿,大跌20%。
1997年,对于何享健而言可能是终身难忘的,这是美的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。当时美的已拥有空调、风扇、电饭煲等五大类,共计数百个产品。全部由公司一级调配,被内部形容为“统筹统销”,实际上就是何享健一人管理生产和销售。
同时有传闻说,顺德市政府有意让科龙兼并美的。事后何享健解释为误传,并坚决反对被兼并。他说,“我们美的要走自己的路,我们自身要去突破,去改变”。
反复思考之后,何享健决定引入松下实践的事业部制。1997年开始,空调、家庭电器、压缩机、电机、厨具5个事业部相继成立。何享健下放权力,由事业部负责生产制造及销售。并且引导企业开始走向股东、董事会、经营团队“三权分立”的经营模式。而后来美的电器董事局副主席、总裁方洪波就在这个阶段脱颖而出。
何享健认为,“只要把激励机制、分权机制和问责机制建立好了,自然就会有优秀的人才来帮你管理。”
随后,美的集团的管理方式更加现代化,出现了股权激励,职业经理人,主动引入高盛等重大企业改革。何享健可谓与时俱进,胆识过人,最终促成美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王国。
三、成功的“秘密”
何享健自己总结,他的成功离不开这两点:重视人才、善于反思。
何享健对于人才的重视在方洪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将方洪波从内刊编辑一手提拔至空调事业部总经理,成为美的集团最大的“外藩”。2012年,何享健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,把董事长一职交给了方洪波。而方洪波也不负重托,做出了优异成绩。
同时,何享健也善于反思,调整自己的决策。2004年,美的集团收购了有国企背景的重通、荣事达、华凌,大规模进入自己相对陌生的大型中央空调和冰洗领域。2004年下半年,随着宏观调控的到来,敏感的何享健意识到风险迫近,他马上提出“要控制速度,确保有效增长”。及时冷静下来,缩减扩张,让美的化解了危机。
当然,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往往还具备其他重要的品质。《创业维艰》里说:“创业者要像鹰一样敏锐,像豹一样敏捷、像狐狸一样狡猾,像骆驼一样忍耐,还要像蛇那样能屈能伸。”
而何享健,无疑拥有这一切品质。从美的创立开始,到生产鸿运扇、进军空调行业,再到后来股份制改造、选择接班人等一系列事件,何享健都敏锐地洞察到时代的变化,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成为了创业者中的佼佼者,把一个23人的乡镇小厂做成了一个市值2818亿的家电帝国。